• 雕塑语言与文学语言不同。我一直都很难讲述自己的作品,因为我与我 自己作品的关系不属于语言范畴。对于我来说,创作直接处于素描的线条中, 处于蜡、石头、泥土中。雕塑家的用词,是虚与实。他的词句写在空间之中。 一般人认为,创作是理念的成型化过程。但我有时会自问,是否对于雕塑家来 说(也许对其他创作而言也一样),形式并不先于理念?我的一些雕塑直接产 生于一个物体,一件工具,或者从地上捡到的一块石头。是不是应该这么说: 理念由形式展现出来?正如许多其他雕塑家在我之前就已经说过,创作是伴随 着怀疑、疑惑和迟疑的。最初的时候,我们并不知道它会把我们引向何方。雕 塑通过其自身的材质、
  • 体积,自有其生命和苛求,它会去占据空间,直至最后 昭示我自己的世界观。也许贾科梅蒂在这样说的时候,表达了同样一种感受: “一件雕塑让我真正感兴趣,是因为它是将我对外在世界的视觉表达出来的手 段。或者更进一步,今天,雕塑对于我来说,只是我了解这一视觉的手段。我 只有在进行雕塑创作的过程中,才知道我看见什么。”对于雕塑家来说,了解 的工具不是词语,而是形式。我这样称颂形式,并非要与观念艺术唱反调。我 对一切形式的创作都感兴趣,但是,远在我去巴黎美院上学之前,我就拿到了 作为石刻工匠的第一份工资。如果说,创作行为是一种自由行为,那么,一直 促使我自由创作的,是我对这一职业的了解。而且,通过形式而创作,并非仅
  • 仅限于造型。诗人瓦雷里描述了同样的过程。他提到了“成型过程中的共振”。 我把这句话特意抄录了下来,因为觉得它充满真理。对于一个经常接受定制而 进行创作的雕塑家来说,说他不知道创作最终会将他引向何方,这听起来有些 悖论之处。人们可能会觉得,既然是定制的,肯定是一切都已经预先表达了, 或者基本表达了。然而,一样东西只有在有了灵魂之后,才不再仅仅是一件物 品。也许正因为有定制的约束,我们才更好地了解到创造的必要性。可以说, 从米开朗基罗以来,有一点并没有太多的变化:雕塑家总是需要付出汗水和辛 劳。与人们所想的相反,并不是将一个模型放大,就可以做成一件大型的纪念 作品。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。此时会介入团队的工作,有助理,
  • 有铸造师。 这一过程令人振奋。在雕塑家这个充满友好协作精神的职业中,会形成一个良 好的团队,并在友好的氛围中产生瓦雷里所说的“共振”。我热爱雕塑家这一 职业。在好几个月的孤独探索之后,在与模特的长久对话之后,在诸多疑惑和 摸索之后,接下来会是强烈的工作的时刻,带有几乎性感的快乐与愉悦。这种 感觉是那么的强烈,以至于常常令人忘记时间的概念。于是,手会先行于理念, 作品以它最终的形式出现,有时候仅仅需要几个小时,而铸造本身所具有的神 奇的炼金术又会为它带来诸多神秘。
    让·卡尔多